德艺双馨 素心如兰
——记九三学社社员、人民的播音员胡德兰
发布时间:2016-08-25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网站 作者:王涛
端午之后,南京已经非常的闷热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小长假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天气很糟糕,电闪雷鸣,但大雨却迟迟没有浇下来,湿闷的天气让人更显烦躁。一大早急匆匆的赶到机关上班,我正埋头整理材料,突然听到一个很有磁性的女声在问,“请问王涛同志在吗?”,我回头一看,门口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拄着拐杖,旁边还有一位老爷爷搀扶着她。我连忙请进来,还没等我开口,老太太连声说,“同志,我是来交今年的社费的”,说罢,就把60元钱轻放在我的案头。一刹那间,我的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那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是一种温暖,一种感动,一种想要深入了解她的冲动。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来交社费的女同志叫胡德兰,曾是一名播音员。我是晚辈,到机关工作也不久,但是之前我就听说过胡德兰这个名字,她是一名随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的人民的播音员,是江苏广播界的泰斗,深受群众喜爱,这时突然间见到,我竟有些不知所措。在接下来的聊天中,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和探求的渴望,和她老人家聊了很多,胡老师是位健谈的长者,对我的问题知无不言,侃侃而谈,我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一位老一辈播音员丰满充实而又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而这,正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一、从村姑到播音员
胡德兰,又名胡晨溪,1940年出生于湖南省晨溪县,1946年随父母来南京生活,住在迈皋桥乡滕子村。1957年7月在南京汇文女中(人民中学)高中毕业,放弃高考,先后在黑墨营农场、小市罐头食品厂做工和在燕子矶小学代课。1958年3月,凭借出众的嗓音条件和吃苦耐劳的品格胡德兰被推荐到迈皋桥公社广播站当播音员,面对六平米的小披间,一台扩音机,十几张旧唱片,一张吱吱呀呀的小木床,开始了她的播音事业。当时只是放放唱片,转播转播,社员家猪跑了,生产队牛丢了,就帮着在广播里喊话,有时还亲自爬上杆子维修线路。在公社的日子里,出门十几里,回来一个人,没有上下班,没有节假日,风里来雨里去,走村串户,一身汗一身泥,生活在农民中,深受农民质朴淳厚思想和作风的感染,胡德兰的思想觉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那时候她就下定决心做一名播音员,永远为群众服务的播音员。在公社广播站的两年里,她广播的自采自编的“公社新闻”等节目,都是农民熟悉的人和事,自然是很受大家欢迎的,社员们称赞她是“不拿锄把的农民”,她还夺得了全区“优秀播音”的流动红旗。
二、社员俱乐部的“胡小妹”
1960年4月,胡德兰被推荐给省里创建的“南京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前身),带着一身乡土味和对农民的真挚情感,从此跨进了省台大门。调进省广播电台学播的第一个对象性节目就是《农村节目》,当时正值《农村节目》改革创新之时,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作了很大改进。胡德兰在改革方案中提出“对谁说话”的建议可谓是经典之笔,是点燃后来发展起来的“播音四要素”(是什么、为什么、对谁播、怎么播)理论的星星之火。改革后的《农村节目》形式多起来了,虚拟人物也出现了,这给播出方式和播音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
“社员俱乐部”主任胡小妹形象的生动塑造是胡德兰学播音从年轻走向成熟的标志。在长期的学习摸索和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亲切、甜美、生动、活泼”的播音风格,深受农民朋友们喜爱,即使是在退休后胡德兰离开了心爱的播音岗位,走在大街上跟陌生人闲聊,还是会有很多老听众一下子就能听出她的声音,胡德兰亲切地称他们为可爱的“胡萝卜丝”。时隔多年,已经退休的胡德兰回忆起《农村节目》时仍然感慨万千,她满怀深情的写道:
谁说声音是无形的、易逝的,
献给农民的声音,像春风,
吹散了农民心中的结,
吹开了农民脸上的花。
我爱那《农村节目》!
三、没有文凭的大学教授
除了担任播音员,胡德兰还一直从事播音、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选拔、培训工作。1998年,应南京艺术学院之邀,担任成教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特聘教授,这是南艺首开省内高校此类专业之先河,而胡德兰老师以高中学历跻身教授行列,分外难得。那时胡德兰老师已近花甲,而她老骥伏枥,志在远方。经过不懈努力,胡老师参与创建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从无到有,从单一专科发展为本专兼备,2004年又在高职院开设该专业,摸索出一套南艺成教特色的发展之路。她坚持“做人要好、业务要精”的育人标准,从教十余年来,从她手上毕业的优秀学生数以千计,现在很多已经担任广电部门领导和业务骨干。知名主持人邱启明就是其中一位,有一年的教师节,邱启明曾在其主持的央视晚间新闻节目中献上节日祝语,谈到自己的授业恩师胡德兰时,饱含深情地说道,“胡老师就像慈母一般照料着我,教导着我,把我这个从乡下来的毛头小伙子引进播音主持的殿堂,没有胡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是啊,一个伟大的老师,无论她的学生行多久,走多远,恩师的谆谆教诲,仍会言犹在耳,难以忘怀。那天守在电视机前的胡德兰看到此情此景,也是眼含热泪,认为这就是她最好的教师节礼物。
四、割不断的九三情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工作原因,胡德兰一直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播音员,长期在党的宣传部门工作,这是很难想象的,这是要背负很大的思想包袱和舆论压力。在那个运动此起彼伏的特殊年代尤其是文革岁月中,胡德兰也受到了冲击,还被扣上了四顶“帽子”:“走资派的红人”、“资产阶级喇叭花”、“地富反坏右吹鼓手”、“国民党反攻大陆急先锋”,可谓是处境艰险,步履维艰,但是她并没有被险恶的环境所打倒,她始终相信中国共产党,相信光明和正义,相信民主和科学。
1985年,金陵女大第一任校长、著名民主党派领导人吴贻芳女士去世,追悼会由时任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主持,胡德兰受邀出席并宣读了唁电。在追悼会上,她偶遇时任省九三学社组织处的王献民同志,谈话中胡德兰不无愧疚地说到自己还不是共产党员,王献民惊讶之余,说可以先加入九三学社再申请加入共产党,这是允许的,九三欢迎您!此后,她陆续收到九三学社寄送的相关学习材料,对九三学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是,由于当时有些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一些客观原因,胡德兰申请入社的事情被一拖再拖,而这一拖就是十五年。直到2000年,胡德兰办理正式退休手续,但她老人家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再次向九三学社递交了入社申请书,经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介绍,于2001年6月光荣加入九三学社。
胡老师至今仍保存着那张已经有些泛黄的入社通知书,当我去看望她的时候,她还特地小心翼翼地拿出来,带着一脸的自豪,就像学生在展示她的荣誉证书和奖状,从中我能读出她对九三学社深厚的感情。胡老师说九三学社就是她的娘家人,入社十五年了,娘家人一直牵挂着她,还专程来拜访她,非常欣慰。胡老师这么谦虚,其实这么多年,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直在关心、支持着九三学社的工作,却从不声张,不求回报、不慕虚名,非常值得敬佩,我为社里有这样优秀的社员而感到骄傲。胡老师责任心强,工作扎实,能力突出,而且她非常热心社会公益,积极参与党派政治生活,这些年来,她先后多次获得各级各类表彰,广受好评。1984年她的对话播音“谈粮食就地消化问题”获全国评比一等奖;1986年主持的《信息节目》和《新闻纵横》获全国评比一等奖;1999年12月带领98届南艺学生参加“庆澳门回归、促祖国统一”爱国诗歌会,大显身手,传递社会正能量,引起社会轰动;2007年担任江苏九三闵乃本院士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宣讲员,多次奔赴各地宣传闵先生的先进事迹,弘扬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精神。胡德兰还多次参与选拔、培训讲解员工作,其中1999年9月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在北京举办的江苏展览馆的讲解员培训工作,受到省政府的集体嘉奖;2006年6月在“江苏省反腐倡廉成果展览”讲解员系列培训工作中表现出色,受到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当面肯定;2010年4月,以古稀之年亲临上海世博会江苏馆指导讲解员工作。对于过去的成绩和贡献,胡德兰是淡然的,她始终坚信“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为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我毕生的追求”。
最后,我想以胡德兰写的一首长短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名字就叫做《我是播音员》:
一种职责叫播音员,
一个名字叫胡德兰,
三十年前她们邂逅相遇,
从此结下了不解情缘。
我不会写长篇巨作去感人肺腑,
我不会谱美妙乐曲去扣人心弦,
既不能歌也不会舞,
又不善于使人忘返流连。
会的只是操着标准的普通话,
只要你打开收音机,
我会立即与你攀谈。
记得吗?
在生活的十字路口,
我和你读过“七彩人生”。
冲过了急流险滩,
我播过你成功的“新闻”。
那天你要出远门,
我告诉你“天气多云有小雨”,
那天你要去约会,
我告诉你“天气预报——雨转晴”。
切莫发笑,播音员不习惯面对鲜花和掌声,
一只话筒,一片寂静,一向默默无闻。
因此,我们都不曾见过面,
因此,见面就忘情。
声音看不见,感情可以听,
播音员就是用声情并茂的语言,
在人们心田里耕耘。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